新闻
吕立新:为何说投资艺术品赚钱快?
一名曾为伦敦奥运会设计中国馆的年轻设计师向我倾诉他的苦恼,说他自从创建设计事务所几年以来,他和合伙人每天都在非常努力地工作,可最终还是看不到钱。辛辛苦苦挣点钱,去掉事务所运转的成本和费用也就剩不下多少,根本不可能完成自己理想中的原始资本积累。他向我讨教:如何才能使自己发展的步伐更快一些?这位设计师有才华有思想,他正在为走出自己发展的瓶颈阶段努力寻找出路。对于他目前所处的困境我是相当清楚的,因为二十多年前我也曾领导过类似的广告设计公司,当年也曾为谋求发展而苦苦探寻过。他现在的苦衷就是我当年的苦衷,其实这也同样是千千万万正在成长中的年轻人共同面临的问题:挣钱速度太慢。
我们先说说顺应时代潮流。有一个简单的道理大家应该都明白,那就是任何事情的成功都离不开大的社会环境和时代潮流。潮流浩荡,顺之则昌。改革开放以后,中国艺术品产业应运而生,艺术市场日新月异。到今天才有二十年历史的中国艺术品行业正如一轮喷薄的旭日,显现出了巨大的活力和发展空间,来势迅猛,处处商机。特别是在最近这十年间,只要你稍微和艺术品发生点关系,你就能体验到这个行业的新奇和刺激。也许你几年前不经意买了张名家画作,买了块和田白玉,或是买了件黄花梨家具,买了块沉香……凡是和艺术品三个字沾上边的,在这几年里价格都翻了无数倍。这就是一个新兴行业所呈现的特点。
第二点我们再说艺术品市场前景广阔。虽说媒体不断地鼓吹说中国已经进入到了“全民收藏”的阶段,但事实上大多数中国人对“艺术品”三个字还是比较陌生的。老百姓更多地接触到的是潘家园市场的假货,而对真正的高端艺术品了解还是相当的匮乏。就整个艺术品行业目前呈现出的状态而言,现在也是初级阶段。我们目前的状况和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香港、台湾的艺术品市场非常相似。上世纪60年代,随着亚洲“四小龙”经济的腾飞,香港台湾出现了一批有钱人。这些人拥有了财富后,基本上都经历了一个“先比车,后比房,再比墙”的这样一个过程。有钱之后先是互相攀比着买好车,买完三五辆车之后大家发现买车不过如此,开着相同牌子的车也显不出比别人有什么特殊之处。接着就开始比买房,买豪宅,看谁的房子好。可是买过一阵儿后,大家很快也发现:你有千间房,还是只睡一张床,比房也没什么意思,还是有尽头的。接下来,大家就开始把精力转向了比墙——看谁家墙上挂的画好。这一比可不得了,永远没了止境:你花一百万买张画,他可以花一千万,后面还有几千万一张的,在艺术品面前人人都变成了穷人。从“比车”到“比墙”也说明了有钱人从对物质层面的追求,慢慢转向了对精神层面的追求。这样的过程不仅发生在香港、台湾,就是欧美和日本一些经济发达的国家也都大抵如此,艺术品成了财富最终极的唯一出口。我们国内目前的状况大抵还正处在“比车”、“比房”的阶段,用不了多长时间,有钱阶层便会进入到“比墙”阶段,到那时,很可能这些富豪们的脾气秉性将会比香港、台湾同胞表现得更张扬更疯狂。拿出在巴黎抢“爱马仕”包的劲头,那少得可怜的齐白石、徐悲鸿作品说不定会涨到什么价格?那为数不多的名家作品哪里够得上越来越多的有钱人瓜分呢?走向富强的中国也注定会成为高端艺术品的需求大国,艺术品的价格也会上涨到一个很高的区间内运行。中国未来的艺术品市场潜力巨大。一个明智的决策者趁现在门槛尚低价格不高,尽可能多存些好画,等待市场高峰期的到来。
第三点要说的是赚钱要选高利润高附加值的行业。因为艺术品的唯一性和稀缺性的特点,也就注定了这个行业的高利润、高回报。花10万元买张画加上个5万、8万也许马上就会被人买走,并且价格也不显得离谱。艺术品的价值是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可以衡量的,即便是同一件东西在不同人的手中价值也会不同——大家还记的前面我们提到过的齐白石老人画的《樱桃》和《葫芦》吧?一般情况下白石老人同样大小2平尺的画作,价格最高也就是三五百万元一幅,可是这两幅画却一张卖了2408万元,一张卖了2240万元,原因就是这画是由大画
第四点,挣有钱人的钱容易。这一点我想不用多说吧。艺术品最终一定是会落在有钱人手中的,你在艺术品领域,和你打交道的也大多会是一些钱袋比较丰满的人。用你手上的好画,去挣有钱人的大块整钱,总比去挣普通人的零钱要容易得多。
基于以上四点原因,我建议那位年轻设计师去尝试着进入到艺术品行业。这不仅是我给他的建议,也是讲给大家听的,因为凭我的经验,我认为目前的中国艺术品行业是真正能给大家带来实惠的一个行业。当然,艺术品行业肯定不是我们唯一的选择,但不管你选择什么样的行业,我想,思考一下我们上面谈到的四点都将会是有益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