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中国富豪投资从房地产转向艺术品
投资转向,从房地产到艺术品
法国高等经济商业学院新加坡亚太校区资深研究员帕特里克·勒孔特称,中国惊人的经济增长,使得越来越多的人投资顶级艺术品,并由此积累财富。其动机不仅是经济上的,也是艺术上的。
“过去几年,我们看到了一股潮流:客户正在转向硬资产,从房地产到艺术品,这些都是中性货币。”花旗艺术品顾问及金融部门负责人苏珊·吉尔吉说。在低利率的市场大环境中,富有人群更倾向于将现金投资在艺术品上。
美国有线新闻网(CNN)引述洛杉矶联合人才经纪公司负责人罗斯的话说,经历了全球金融危机后短暂的低迷期,艺术品拍卖近几年“疯狂反扑”。尽管买家高价购买这些艺术品的动机并不明确,但不断拍出天价,表明高端艺术品并不受全球经济波动的影响。
业内人士介绍,除了个人收藏外,企业收藏近年来也持续升温。考虑到艺术品的保值性和抗风险能力等因素,企业收藏是企业资产配置、财务安排的有力手段。印象派等现代名家的经典之作,在艺术史上的地位和价值已有定论,不会像某些短期内价格暴涨的当代作品那样存在较大泡沫,不失为企业投资的安全选择。
按照美国10年期投资回报率统计,房地产的投资回报率是4.5%,股票是13%,艺术品则是24.5%。从这一点看,中国的富豪当然会把自己相当一部分的资产配置转向艺术品领域。
“从未想过要赚卖画那点儿小钱儿”
据不完全统计,从2004年到2014年,共有16位中国富豪在国内外拍卖场上竞得50件单价超过千万元的藏品。数据显示,这50件藏品总价达48.7亿元,其中单价过亿元的就有21件。
中国富豪频频出手,高价寻宝,引来众多热议。有人说富豪一掷千金,在拍卖会上频频出手,是“有钱就任性”,或是在“附庸风雅”;也有人说,富豪收藏艺术品,并不是为了纯粹的美学欣赏,而是想通过投资来实现自己财产的保值和升值。
但大佬们并不认可这样的评价。自认为“艺术是我骨子里的爱好”的王中军说:“我并不是一个炒家,我是一个终极收藏家。”在买下毕加索的《盘发髻女子坐像》后,他说:“我先是喜欢上了这幅作品,之后爱上了它背后的故事。”花了近2亿元,就是因为“我喜欢”。
2013年,万达集团在纽约佳士得以2816.5万美元的成交价购得毕加索代表作之一《两个小孩》。当媒体询问万达集团投资艺术品是否为了获取高额经济回报时,万达集团艺术收藏负责人郭庆祥回应说:“万达集团不会这么做,公众也不需要对此表示怀疑。因为对于万达美术馆收藏的藏品,我们在未来的30年内都不会进行再次销售。”他还说,像毕加索的《两个小孩》这样的作品,将是万达美术馆的永久性藏品。王健林则说:“从来没想过要赚卖画那点儿小钱儿。”
不管富豪们对自己的收藏动机如何解释,不可否认的是,近些年来,中国艺术品市场发展迅速,其热度引人注目。
“与其摆满家具,不如挂幅名画”
“与其摆满家具,不如挂幅名画”
今年5月,在纽约苏富比“印象派及现代艺术”拍卖会晚间场上,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以2041万美元的高价拍得莫奈的作品《睡莲池与玫瑰》,华谊兄弟传媒股份公司董事长王中军则以2993万美元的高价拍得毕加索油画《盘发髻女子坐像》。
作为影视圈的大佬,王中军曾有一句流传甚广的口头语:“如果你有了大HOUSE,与其摆满家具,不如挂幅名画。”王中军早在美国留学时,就迷上了陈逸飞的油画。如今悬挂在他家门廊上的陈逸飞的巨幅油画《娟娟》,是王中军在2005年花费418万元人民币拍下的。2014年,王中军还成功竞拍到荷兰画家梵·高生前的最后一幅油画作品《静物,插满雏菊和罂粟花的花瓶》。算上佣金,这幅画的拍卖价总计为6176.5万美元。
而王健林在艺术收藏界的起步更早。在部队当兵时,王健林就痴迷于字画。他曾半开玩笑地说:“之所以会放弃在部队和政府里的稳定前程,选择下海,就是要有钱才能搞收藏,才能买得起自己喜爱的那些字画。”王健林对自己看中的画家的作品,花起钱来可谓不惜血本。
媒体报道,上世纪90年代,吴冠中还是一位颇有争议的画家。但王健林喜欢吴冠中的作品,于是花费巨资,几乎买下了所有流落在国外的吴冠中作品。2004年6月,在万达集团的支持下,吴冠中个人画作全球巡回展在法国巴黎正式举办。办画展很“烧钱”,一次花费就达几百万元乃至上千万元,但王健林并不在意,“万达集团在近现代中国画收藏史上的地位,与万达集团在商业地产领域的地位是一样的”。
机制灵活,私人美术馆风起云涌
机制灵活,私人美术馆风起云涌
富豪们手中的艺术品越来越多,建造并运营属于自己的私人美术馆、博物馆,自然而然就成了他们的下一个目标。
万达集团艺术品收藏负责人郭庆祥介绍:“万达集团的美术馆项目已经启动,计划将在北京和大连建造美术馆,而北京的美术馆将是国际性的美术馆。”2012年12月18日,上海龙美术馆(浦东馆)开馆;仅仅在一年多后,刘益谦夫妇的西岸馆也建成开馆了。
“在建第一个馆的时候我们只是凭着一股热情,连美术馆的概念都没有搞清楚。”刘益谦说。他建美术馆的最朴素动机,就是有地方把20多年来买的收藏品都展示出来。从其话语中可以看出,刘益谦似乎对龙美术馆的经营没有过多担心。他说,自己有的是藏品,可以轮流展出,一年能办好几个展览。
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从成都上河美术馆到后来北京的今日美术馆、炎黄美术馆等,一批私人美术馆已陆续在国内建成。2012年,全国注册的私人美术馆已经增加到1000余座。中国收藏家俱乐部理事长孔达达认为,当前中国艺术收藏已经进入了“私人美术馆时代”。
著名艺术家、OCT当代艺术中心上海馆馆长张培力认为,私人美术馆有很多灵活的优势,不会受到很复杂的体制影响。而且这些以收藏家个人名义建造的美术馆,自开办之日起就带有鲜明的收藏家个人色彩。但是,私人美术馆在中国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
建成一座私人美术馆不仅源自对理想、艺术的追求,它亦关乎资本、运营等。在上海经营私人美术馆的印尼华裔商人余德耀说:“很多人不知道,经营一座美术馆是多么艰难的事情。”不少私人美术馆开馆时宣告其闪亮登场,但往往不久之后就悄无声息了。
据了解,一座展场面积为4000平方米的美术馆,一年包括水电、人力等在内的运营成本在2000万元人民币左右。
即使由富豪投资的私人美术馆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但如果只有硬件投入,缺少软件——好的策展团队,也无法将各种各样的艺术作品有机组织起来,呈现给观众。“国外专家缺乏中国语境的经验,而国内的批评家根本没有管理经验,艺术学校也没有培养相关专业的人才。”成都当代美术馆馆长吕澎表示。
独立艺术评论家和策展人黄笃表示,如果想要成为有远见的专门举办高水平展览的私人美术馆,需要“一种长期策略和投入”,它们“有艰难的漫漫长路要走”。当代艺术家王国峰表示:“归根结底,要想获得长期成功,对馆藏艺术品质量的判断至关重要。唯有那些专注于展品质量的美术馆才能逐渐发展起来,并成为艺术史的一部分。”
结语
在业内人士看来,“建设一个私人美术馆,其背后是一个产业转型的过程”。然而,在当前的产业生态暂时无法改变的情况下,知名艺术批评家杨卫提出了更为可行的办法——转变心态。“投资者必须清晰地认识到,同时拥抱艺术与资本是不可能的,我们不求一时之利。”杨卫表示,事实上,从全球范围来看,私人美术馆大都处于亏损状态。“投资者应该考虑得长远一点,做美术馆是做信誉和品牌,表面上看起来是烧钱的事,但对于企业来说,一个好的美术馆意味着一笔巨大的财富,它能在各方面带来比资金本身更多的回报。”
“路漫漫其修远兮,私人美术馆才刚起步。然而,这些前行的脚步已经让我们看到了民营资本在艺术投资上的未来与希望。”杨卫说。
来源:《中国民航报》
原题:《天价新生意,私人美术馆再续传奇》有删节